顯示具有 評論及迴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評論及迴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超親密小戲節》-溫州街場今晚開始,好看

《超親密小戲節》-溫州街場今晚開始,好看

文:賈亦珍
發佈日期:2013/10/04


夢可以有千種變化,荷蘭的葉倫博爾文柯和羅拉海茉絲把夢搬到了舞台上,也是一樣千變萬化,《超親密小戲節》溫州街場的《丑角之夢》有趣極了。

我最喜歡那隻板凳狗,四腳板凳是軀幹,架上一個特製的狗頭,變成一個活靈活現的偶,這隻狗會爬高、會耍白癡、會跟葉倫博爾文柯撒嬌,它比真狗還好玩。

我也喜歡葉倫博爾文柯揹的那只百寶袋,隨便抓一抓,袋子裡就會變出各種大大小小的偶,這些偶在他的神手操控下,緊緊吸引了觀眾的眼光。

到最後,葉倫博爾文柯戴上面具,自己也變成偶了,於是大珠小珠落玉盤,大偶小偶玩成一團,觀眾則從頭到尾笑呵呵,真是個可愛又快樂的偶戲啊。



溫州街場的另兩齣戲也很有意思,尤其是鄭嘉音與吳其錚的《陶氣》,這齣戲應該可以說是小戲節開辦以來最大的一齣戲,吳其錚做成的陶偶,有大有小,進到表演空間好像進了陶森林一樣,大大小小的陶偶擺滿了一整個空間,小的只有手指大,大的如人般高,光是腳丫就有小得可放在手上的小腳丫,也有可以穿在大人腳上的大腳丫,而他們還真的穿著這個大腳丫行走,別人是一步一腳印,她們是一步一咚,一路咚!咚!咚!活像是怪獸闖入了森林。
我特愛這裡頭的一些陶偶,尤其是一個類似仰躺、雙腳打開的女體,像是生小孩般從陰道變出一個個的陶偶,很有意思。

這齣戲也很具奇幻性,像個探險故事,上天下海,小人國走一番,又到大人國亂闖,像是陶偶的西遊記。



至於周東彥的《我和我自己的午茶時光》也充滿了趣味性,這個以現代「滑平板文化」發想的戲,主角其實不是人,而是智慧型手機,而一些人會用手機做的事,當周東彥用冷洌的方式表演出來時,更具喜感,他沒有刻意搞笑,但大家都自然而然地發出會心一笑。


《超親密小戲節》演出資訊
溫州街區
演出時間
10月4日 19:30
10月5日 14:30、19:30
10月6日 14:30、19:30
演出劇碼
荷蘭夢想劇場《丑角之夢》、狠劇場周東彥《我和我自己的午茶時光》、無獨有偶劇團周嘉音、吳其錚的《陶氣》
大稻珵街區
演出時間
10月9日 16:30
10月10日 13:30、16:30
10月11日 13:30、16:30
演出劇碼
荷蘭克林姆紙劇場的《循環》、台原偶戲團的《女人回家的地圖》、薛美華、傅裕惠與江售佯的《在肉舖裡學寫一首詩》
永康街區
演出時間
10月11日 19:30
10月12日 14:30、19:30
10月13日 14:30、19:30
演出劇碼
克里斯葛林與艾琳歐爾的《蛇來的那一天》、Baboo《一一》、王瑋廉的《大學生伊凡的故事》
有關《超親密小戲節》的詳細資訊,可上官網(http://www.closetoyoufestival.com/)查詢。

(本文引自:http://blog.udn.com/jabbar66/8856906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飛人集社劇團:2013 超親密小戲節 第三周永康街區 文:JimmyBlanca

飛人集社劇團:2013 超親密小戲節 第三周永康街區
發佈時間:2013/10/11


時間:2013.10.10  7:30PM
地點:台北市永康街區 人來風、咖啡小自由、一口文画 (三場演出、三個地點)
名稱:飛人集社劇團  2013超親密小戲節  第三周永康街區

超親密小戲節已經來到第四年啦,它創造了一種新的看戲體驗:一個晚上三場演出,觀眾像是小旅行團一樣,跟著說著街區歷史的領隊穿梭在巷弄中,前往下一個看戲的地點。中間走路的時候,就是戲跟戲的中場休息。

嚴格說起來,這不是場演出,而是旅人/觀眾的歷險!演出的內容固然是重點,邊走邊瞧的過程更是饒富趣味。向來當慣低頭族的現代人,有多久沒有好好地看看生活周圍的一切:轉角的咖啡廳有著整片的落地窗,突然發現自己的臉映照在上頭很好笑:原來這區有個小公園,秋高氣爽的夜晚總有阿公帶著孫子來嘿咻嘿咻運動;跟方才坐在隔壁的觀眾聊演出的光影、店家的裝潢與天馬行空的想像...

所以呀,去超親密小戲節玩耍的時候呀,請不小心的把手機遺忘在家,然後再不小心的害羞給藏起來,跟著大夥一起悠遊在城市的小角落唷!

====底下有演出雷唷====

永康街區有三檔演出:《蛇來的那一天》、《一一》、《大學生伊凡的故事》。由於我對第三個故事很陌生 (改編自契軻夫的《大學生》,同時還與聖經的約伯記相關),看的時候難有共鳴 (雖然演員的專注是迷人的),所以在這裡就請容我先行跳過。

◎ 蛇來的那一天 (Chris Green、Erin Orr、VVN楊雯涵)

人來風是個很有氣氛的古物店,裡頭有著各式精緻茶具與織布,還有老得有歲月刻痕的木櫃與長板凳。所以呀,這裡的座位區就是這些舊舊的古玩意所組成。人來風的店主非常開朗健談,一看到我便主動找我攀談,問我打哪兒來,說是從沒看過我。閒聊中發現,店主是第一次跟劇團合作:「...多少會影響生意,但想說沒做過,試試看有趣嘛!」「演出要四天,本想說是四個晚上,沒想到是四個全天!」感謝這麼可愛的店主願意給小戲節場地,也讓我多認識了一個愜意的空間。

演出於人來風裡的兩個區塊進行:大木桌上有台金屬框的休旅車,看來是屬於某個有著清澈眼睛、美麗臉龐的女人所有 (這個女人是個偶);穿著白色實驗衣與面具的男子在側邊的房間,試探性的研究著牆內的聲音。有趣的是,這看似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竟有個相似之處:從黑洞流淌而出的濃稠黑色液體。

有這樣的一個說法,宇宙黑洞的另一端,其實是另一個世界,而這演出就是在講述黑洞兩端世界的溝通。兩者間看似沒有直接關係,但冥冥之中卻又存在著相同物質在蠢蠢欲動:那一端的牆角破了洞,這一端的燈泡不亮了;那一端的黑色從窟窿冒出,爬上了男子的衣服 (從白實驗衣變成黑西裝),這一端的黑色從燈泡空洞直瀉而下,然後蔓延成末日覆蓋 (黑垃圾袋狀似要吞噬車體)


◎ 一一 (導演Baboo、演員陳彥斌與劉冠廷)

這作品挺惡搞的,形式讓我想到魚蹦興業的漫才四格漫畫,只不過這是無語言肢體版。兩個演員的活動範圍只有一正方形區域,區域裡有數十種物件 (高麗菜、捲筒衛生紙、威猛先生清潔劑、紅蘿蔔等),演員就坐在區域的兩張椅子上:

第一格:拿出第x幕第y景的牌子。
第二格:各自挑選地上的物件,展示於胸前。
第三格:拿著物件做預備動作...
第四格:然後世界就亂套了!


這裡頭的物件都不按照他正常的方式運作,像是拿牙膏當麵粉裹魚、將洗衣粉灑在傘上充當雨滴等 (好,不能再爆下去了),讓一加一的成效不是二,也不大於二,而是詭異的存在。刻意僵化制式的演員笑容與動作,以及對於邏輯失誤的理所當然,為這演出帶來不少笑點呀!


(本文引自:http://jimmyblanca.blogspot.tw/2013/10/2013.html)

城市一角的微米旅行「2013超親密小戲節:第一週溫州街區」 戲劇|投稿評論|表演藝術評論台 文:方姿懿

城市一角的微米旅行「2013超親密小戲節:第一週溫州街區」
發佈時間:2013/10/07

演出:荷蘭夢想劇場、無獨有偶劇團、狠劇場
時間:2013/10/06 14:30
地點:台北市@miimi覓米藝文空間、魚木人文咖啡廚房、書林書店

文  方姿懿(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學生)

這是我第一次觀賞超親密小戲節,先前已經聽過許多朋友的經驗談,反應良好。當然每一屆和每一個場域的觀賞內容不同,但就先以策展人石佩玉在節目介紹所說,小戲節凸顯「迷你/親密」以和一般觀戲經驗做為一種對照,中場休息則轉換為走在場地與場地之間,當日下午雖有颱風一同作陪,但仍覺得相較於平日於小劇場或戲劇院正式的戲劇演出場地,坐了約莫一個小時至兩個小時然後出來恍如隔世的一種時間隔絕感,超親密小戲節在時間和空間則都非常的「現代」,每個小戲短短的二十分鐘,在城市中的小小角落展演,但感覺就像是親身旅行在不同的時空之中(行走讓觀者感受自身參與的成分極高),所以即使撐著傘跟著領隊在大風大雨中,我個人覺得也別有一番滋味。

該日觀賞順序,從無獨有偶的《陶氣》開始,舞台整體像是大型裝置的陶藝品,觀眾進場時,演員已經在上面玩著陶土,捏啊捏著一個女人的身體,姿態就像是產房上的婦人,彷彿預言著出生。地上有許多大小不一的陶球,配合著藍色和黃色的光像是一顆顆星球。演出中看著演員和陶盡情的玩耍,像是穿著用陶製成如巨人般的大腳掌走在地上(可以想像大了二十倍的馬克杯敲在磁磚上的聲音),許多造型獨具的小小陶偶在演員的手上有了生命,他們推著地上的小小星球和觀眾互動,以及從女人「產道」(實為一洞穴)悠遊而出的小船,上面坐著一陶偶人以叉子為槳,在光中黑影漸漸蔓延,在如此巨大的包覆底下,我們成為小小的人。一切倚賴著演員與「陶」配合著光影和沒有語言的聲音製造出如遠古神話中的世界,我覺得這是此次演出空間感最強烈的一組。

夢想劇場的《丑角之夢》則帶我們到中古歐洲,木製質感的場地搭配溫暖的黃光,我們隨著小丑在真實與夢境之中,望見許多笑臉底下的小小幽默與嘲諷。精緻的服裝與道具以及純熟細膩的操偶,在觀賞中讓人驚奇連連(非常自然且精密),讓人印象最深的是靠近戲的尾聲小丑與他的偶一同飲酒,之後小丑本人套進了他身上的大布袋,「變身」成為他手中的偶,此時他成為「真正的小丑」開始以自身取悅觀眾。當下覺得相當可愛好笑,但在結束的剎那又覺得有些悲涼。那個偶的面具彷彿說著人面對這個外在世界的一種表象,在這半睡半醒間,小小的我和大大的偶。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因為在靠近戲的尾聲之前,許多細膩的物件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可以再更近距離觀賞(關於場地及觀眾席),感受或許又會有不同。

最後,由周東彥與兩位北藝大新媒系的同學(李國漢及薛詠仁)共同發展的《我和我自己的午茶時光》。結合了時下幾乎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為創作媒材,體現了都市人(或許要定義中產階級以上)對於時間與空間因變動過於快速而感到某種飄忽及迷離的生活感受。一走進書店後的小密室,看見三個白淨且穿著同樣白色襯衫的表演者,前面桌上放著電腦、手機、咖啡(以及與咖啡相關的器具)。隨著演出開始,現場煮滾的熱水與咖啡即時投影於表演者的白色襯衫上,視覺上像是胸腔沸騰著泡泡,搭配著水滾的聲音滲透出一種低限的焦躁。慢慢的,仿若進入了夢境一般的狂想,三人開始彼此拍照、自拍,和咖啡拍照……等,快門聲變成了音樂節奏,這不就是時下最常見「記憶」記憶的方式嗎?隨著表演者拿著手機與現場投影及一些事先準備好的影像互動,筆記、手錶、夜中俯瞰的城市、行徑中的車窗外與大海,層層疊疊,表演者直接在投影的介面上畫畫書寫,像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在紙上的隨意塗鴉。我們的生活,每一個在這城市所能觸及的這麼小,但我們的意識,我們所想的及曾經記憶的卻能無限寬廣。影像媒材透過手機更加的普及,但我們的世界好像就剩下手機了,這二十分鐘倒成了一種和自我生活的對照與對話。

觀賞的順序對我來說,恰好也是一種時光之旅,從神話到中古再到充滿科技的現代,站與站之間走在城市街道上,是呼吸,也讓觀賞下一個演出感官上有新的開始。我想其他觀賞順序的觀眾,一定也有屬於自己截然不同的感受與詮釋方式。觀戲成為城市一角的微米旅行,每個短短的二十分鐘如夢卻又因「親密」而如此真實。

(本文引自: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7884)

細緻且充滿人味「2013超親密小戲節:第一週溫州街區」 戲劇|當週評論|表演藝術評論台 文:謝東寧

細緻且充滿人味「2013超親密小戲節:第一週溫州街區」
發佈時間:2013/10/07

演出:荷蘭夢想劇場、無獨有偶劇團、狠劇場
時間:2013/ 10/04 19:30
地點:台北市溫州街區
文  謝東寧(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已經邁入第四屆的2013「超親密小戲節」,第一週選在台大生活圈的溫州街區舉行,三個20分鐘的輕巧偶戲(/物件)作品,但創作者的份量可一點也不輕,分別來自荷蘭的夢想劇場、無獨有偶劇團的鄭嘉音(/吳其錚)、及多媒體狠劇場的周東彥。三場形式各異、古典前衛兼具,內容充滿想像力的演出,維持了小戲節一貫的優質節目形象。

小戲節是一個細緻並充滿人味的藝術節,從自建的購票網、不同區的演出、不同的觀賞順序,到看戲移動時,帶隊者的街區導覽(還進行有獎徵答送禮物),各演出地的前台服務志工,及一本客製的看戲護照,雖然我們都知道劇場是一個手工業,但小戲節的繁複精緻手工程度,還是不禁要讓人佩服。

筆者在溫州街的順序C,首場在一個二樓客廳咖啡館,無獨有偶劇團演出《陶氣》。進入了小小的演出空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滿地的陶藝作品,主要有一棵半人高的樹,和兩位演員還正在捏塑的城堡,以及地上佈滿的陶製球體;兩位演員是這些物件的創作者,工作著就進入了作品的世界,有巨人的大手、大腳、人面鳥身人、咖啡杯人、船身人…等等,物件藉由演員雙手的操作,從靜態產生了動作及生命,而這也正也是偶戲(/物件)劇場的主要精神。雖然大多數片段,是陶藝創作者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現其作品,但一場突然間日光燈大亮,演員出戲,開冰箱拿出陶製水壺,一起喝水休息,然後再次入戲搬演的片段,用真實與虛構的轉換,再次說明了劇場的本質,所以與其說要搞懂,這齣戲說了什麼故事,倒不如感受,到底是什麼力量,可以讓這些陶器「淘氣」。

第二站是來自荷蘭夢想劇場的《丑角之夢》,一個比較傳統的物件小丑演出,創意、細節都很到位;小舞台上走出了一個小丑,他牽著一隻椅子狗,並從胸前的籃子裡,拿出各種小物件演出,最後戴上面具,成了一位王子。

第三站風格大轉變,多媒體狠劇場三位年輕斯文男生,坐在佈滿電子物件的長桌後,演出《我和我自己的午茶時光》。螢幕前坐著主角(其他兩人擔任協助操作與扮演),他們使用智慧型手機,用即時影像投影的方式,訴說這個「我」每天面對著無處可逃的電子儀器螢幕,這些螢幕並且構築了「我」的世界,但是到底要如何抓得住這些影像(虛擬/真實)呢?

周東彥團隊以簡單隨手可得的儀器,以一杯咖啡從煮到喝完的時間,一面暴露影像生產過程,一面以影像來構築故事,真實與複製同時展示,影像的權力關係毫不遮掩顯露,如此大膽地使用手機為物件劇場,整體來說還是相當成功。唯有內容方面,其乾淨感傷的故事,最後還是吃掉了真實,只能成為一齣多媒體的通俗劇,缺少了質疑面的辯證關係挖掘,是這個作品美中不足之處。

移動過程導覽至一處,台北瑠公圳的小段遺跡,雖然快速通過,但對照溫州街區各式冠上法文名的新穎餐廳、藝文氣質咖啡館以及其他種種,筆者更是渴望,剛剛的演出內容,可以真正地與此地的歷史脈絡連結,這或許也是小戲節今後可以發展的方向。

(本文引自: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7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