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原先住民以平埔族為主,因萬華的艋舺人與同安人械鬥激烈,族人為保全身家財產安全,移至大稻埕定居,大稻埕才逐漸建設起來。隨著閩南人商店開展,遠洋貿易在經濟開放後更是飛速成長,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日治時代,日本政府專注於城內區域開發,將行政中心移往城內中山、中正等區,反而讓大稻埕成了臺灣道地的本島人市街。
現今,大稻埕碼頭早已改作觀光用途,只剩下往返淡水的休閒渡輪,讓我們稍微能夠想像當年大稻埕港口的風華絕代。大稻埕雖然不再是經濟重心,但依然保有些微當年市區聚落的氣味,觀光客來台必到此地尋覓伴手禮。昔日最繁華的迪化老街以及每逢傳統新年必定爆滿的年貨大街,絕對是必逛之地。茶行、米行、中藥行和南北雜貨,專營民生物資的幾家百年老店歷久不衰,依稀可見昔日風華。
如果要在大稻埕散步,先做點功課絕對有好處。這裡曾是臺灣的文化中心,新文化運動啓蒙之地,跟著宗教祭祀發展起來的祭神戲,或隨外省人來台的京劇、話劇,本島人特有的布袋戲或日本人改造後的胡撇仔戲。民國五六十年的臺北,一個晚上有幾十齣大小戲劇在大稻埕演出,通俗的庶民文化在此得以安身立命。沈寂多年,大稻埕現在以另一種姿態大張旗鼓,偶爾依然可以碰見風姿綽約的角兒扮戲唱戲,巷弄裡保留著戲樓遺跡,也規劃了大稻埕戲苑和歸綏戲曲公園,讓地方特色劇種能有繼續演出的舞台。
小戲節此次挑選演出的三區,鄰近臺大的溫州街,隱藏著當年日本意圖從教育扎根的殖民時期蛛絲馬跡,永康街區則巧妙將各種文化如美食一般揉合攪拌再創新,呈現當下臺灣人雜食且適應力強的個性。那麼,大稻埕就是道地臺灣本島精神至高無上的神祕境地,大稻埕法主公廟、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大稻埕慈聖宮三大庶民信仰中心,面對外在世界無法捉摸,臺灣人內心最深層激烈需求渴望,寺廟裡靜心雙手合十口中喃喃的信眾眼中,得以窺見一斑。另外,位於延平北路和歸綏街之間,是當年知名的妓院巷,民生物資南北雜貨商店,宗教祭祀會所,妓院和港口,一幅人類基本需求項目的勾選表,在這裡通通打勾,通通找的到。甚至,引發二二八事件的二二七緝煙血案的引爆點,林江邁販煙被毆打之處,就在大稻埕法主公廟對面酒家的左邊騎樓柱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