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超親密小戲節》-溫州街場今晚開始,好看

《超親密小戲節》-溫州街場今晚開始,好看

文:賈亦珍
發佈日期:2013/10/04


夢可以有千種變化,荷蘭的葉倫博爾文柯和羅拉海茉絲把夢搬到了舞台上,也是一樣千變萬化,《超親密小戲節》溫州街場的《丑角之夢》有趣極了。

我最喜歡那隻板凳狗,四腳板凳是軀幹,架上一個特製的狗頭,變成一個活靈活現的偶,這隻狗會爬高、會耍白癡、會跟葉倫博爾文柯撒嬌,它比真狗還好玩。

我也喜歡葉倫博爾文柯揹的那只百寶袋,隨便抓一抓,袋子裡就會變出各種大大小小的偶,這些偶在他的神手操控下,緊緊吸引了觀眾的眼光。

到最後,葉倫博爾文柯戴上面具,自己也變成偶了,於是大珠小珠落玉盤,大偶小偶玩成一團,觀眾則從頭到尾笑呵呵,真是個可愛又快樂的偶戲啊。



溫州街場的另兩齣戲也很有意思,尤其是鄭嘉音與吳其錚的《陶氣》,這齣戲應該可以說是小戲節開辦以來最大的一齣戲,吳其錚做成的陶偶,有大有小,進到表演空間好像進了陶森林一樣,大大小小的陶偶擺滿了一整個空間,小的只有手指大,大的如人般高,光是腳丫就有小得可放在手上的小腳丫,也有可以穿在大人腳上的大腳丫,而他們還真的穿著這個大腳丫行走,別人是一步一腳印,她們是一步一咚,一路咚!咚!咚!活像是怪獸闖入了森林。
我特愛這裡頭的一些陶偶,尤其是一個類似仰躺、雙腳打開的女體,像是生小孩般從陰道變出一個個的陶偶,很有意思。

這齣戲也很具奇幻性,像個探險故事,上天下海,小人國走一番,又到大人國亂闖,像是陶偶的西遊記。



至於周東彥的《我和我自己的午茶時光》也充滿了趣味性,這個以現代「滑平板文化」發想的戲,主角其實不是人,而是智慧型手機,而一些人會用手機做的事,當周東彥用冷洌的方式表演出來時,更具喜感,他沒有刻意搞笑,但大家都自然而然地發出會心一笑。


《超親密小戲節》演出資訊
溫州街區
演出時間
10月4日 19:30
10月5日 14:30、19:30
10月6日 14:30、19:30
演出劇碼
荷蘭夢想劇場《丑角之夢》、狠劇場周東彥《我和我自己的午茶時光》、無獨有偶劇團周嘉音、吳其錚的《陶氣》
大稻珵街區
演出時間
10月9日 16:30
10月10日 13:30、16:30
10月11日 13:30、16:30
演出劇碼
荷蘭克林姆紙劇場的《循環》、台原偶戲團的《女人回家的地圖》、薛美華、傅裕惠與江售佯的《在肉舖裡學寫一首詩》
永康街區
演出時間
10月11日 19:30
10月12日 14:30、19:30
10月13日 14:30、19:30
演出劇碼
克里斯葛林與艾琳歐爾的《蛇來的那一天》、Baboo《一一》、王瑋廉的《大學生伊凡的故事》
有關《超親密小戲節》的詳細資訊,可上官網(http://www.closetoyoufestival.com/)查詢。

(本文引自:http://blog.udn.com/jabbar66/8856906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飛人集社劇團:2013 超親密小戲節 第三周永康街區 文:JimmyBlanca

飛人集社劇團:2013 超親密小戲節 第三周永康街區
發佈時間:2013/10/11


時間:2013.10.10  7:30PM
地點:台北市永康街區 人來風、咖啡小自由、一口文画 (三場演出、三個地點)
名稱:飛人集社劇團  2013超親密小戲節  第三周永康街區

超親密小戲節已經來到第四年啦,它創造了一種新的看戲體驗:一個晚上三場演出,觀眾像是小旅行團一樣,跟著說著街區歷史的領隊穿梭在巷弄中,前往下一個看戲的地點。中間走路的時候,就是戲跟戲的中場休息。

嚴格說起來,這不是場演出,而是旅人/觀眾的歷險!演出的內容固然是重點,邊走邊瞧的過程更是饒富趣味。向來當慣低頭族的現代人,有多久沒有好好地看看生活周圍的一切:轉角的咖啡廳有著整片的落地窗,突然發現自己的臉映照在上頭很好笑:原來這區有個小公園,秋高氣爽的夜晚總有阿公帶著孫子來嘿咻嘿咻運動;跟方才坐在隔壁的觀眾聊演出的光影、店家的裝潢與天馬行空的想像...

所以呀,去超親密小戲節玩耍的時候呀,請不小心的把手機遺忘在家,然後再不小心的害羞給藏起來,跟著大夥一起悠遊在城市的小角落唷!

====底下有演出雷唷====

永康街區有三檔演出:《蛇來的那一天》、《一一》、《大學生伊凡的故事》。由於我對第三個故事很陌生 (改編自契軻夫的《大學生》,同時還與聖經的約伯記相關),看的時候難有共鳴 (雖然演員的專注是迷人的),所以在這裡就請容我先行跳過。

◎ 蛇來的那一天 (Chris Green、Erin Orr、VVN楊雯涵)

人來風是個很有氣氛的古物店,裡頭有著各式精緻茶具與織布,還有老得有歲月刻痕的木櫃與長板凳。所以呀,這裡的座位區就是這些舊舊的古玩意所組成。人來風的店主非常開朗健談,一看到我便主動找我攀談,問我打哪兒來,說是從沒看過我。閒聊中發現,店主是第一次跟劇團合作:「...多少會影響生意,但想說沒做過,試試看有趣嘛!」「演出要四天,本想說是四個晚上,沒想到是四個全天!」感謝這麼可愛的店主願意給小戲節場地,也讓我多認識了一個愜意的空間。

演出於人來風裡的兩個區塊進行:大木桌上有台金屬框的休旅車,看來是屬於某個有著清澈眼睛、美麗臉龐的女人所有 (這個女人是個偶);穿著白色實驗衣與面具的男子在側邊的房間,試探性的研究著牆內的聲音。有趣的是,這看似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竟有個相似之處:從黑洞流淌而出的濃稠黑色液體。

有這樣的一個說法,宇宙黑洞的另一端,其實是另一個世界,而這演出就是在講述黑洞兩端世界的溝通。兩者間看似沒有直接關係,但冥冥之中卻又存在著相同物質在蠢蠢欲動:那一端的牆角破了洞,這一端的燈泡不亮了;那一端的黑色從窟窿冒出,爬上了男子的衣服 (從白實驗衣變成黑西裝),這一端的黑色從燈泡空洞直瀉而下,然後蔓延成末日覆蓋 (黑垃圾袋狀似要吞噬車體)


◎ 一一 (導演Baboo、演員陳彥斌與劉冠廷)

這作品挺惡搞的,形式讓我想到魚蹦興業的漫才四格漫畫,只不過這是無語言肢體版。兩個演員的活動範圍只有一正方形區域,區域裡有數十種物件 (高麗菜、捲筒衛生紙、威猛先生清潔劑、紅蘿蔔等),演員就坐在區域的兩張椅子上:

第一格:拿出第x幕第y景的牌子。
第二格:各自挑選地上的物件,展示於胸前。
第三格:拿著物件做預備動作...
第四格:然後世界就亂套了!


這裡頭的物件都不按照他正常的方式運作,像是拿牙膏當麵粉裹魚、將洗衣粉灑在傘上充當雨滴等 (好,不能再爆下去了),讓一加一的成效不是二,也不大於二,而是詭異的存在。刻意僵化制式的演員笑容與動作,以及對於邏輯失誤的理所當然,為這演出帶來不少笑點呀!


(本文引自:http://jimmyblanca.blogspot.tw/2013/10/2013.html)

城市一角的微米旅行「2013超親密小戲節:第一週溫州街區」 戲劇|投稿評論|表演藝術評論台 文:方姿懿

城市一角的微米旅行「2013超親密小戲節:第一週溫州街區」
發佈時間:2013/10/07

演出:荷蘭夢想劇場、無獨有偶劇團、狠劇場
時間:2013/10/06 14:30
地點:台北市@miimi覓米藝文空間、魚木人文咖啡廚房、書林書店

文  方姿懿(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學生)

這是我第一次觀賞超親密小戲節,先前已經聽過許多朋友的經驗談,反應良好。當然每一屆和每一個場域的觀賞內容不同,但就先以策展人石佩玉在節目介紹所說,小戲節凸顯「迷你/親密」以和一般觀戲經驗做為一種對照,中場休息則轉換為走在場地與場地之間,當日下午雖有颱風一同作陪,但仍覺得相較於平日於小劇場或戲劇院正式的戲劇演出場地,坐了約莫一個小時至兩個小時然後出來恍如隔世的一種時間隔絕感,超親密小戲節在時間和空間則都非常的「現代」,每個小戲短短的二十分鐘,在城市中的小小角落展演,但感覺就像是親身旅行在不同的時空之中(行走讓觀者感受自身參與的成分極高),所以即使撐著傘跟著領隊在大風大雨中,我個人覺得也別有一番滋味。

該日觀賞順序,從無獨有偶的《陶氣》開始,舞台整體像是大型裝置的陶藝品,觀眾進場時,演員已經在上面玩著陶土,捏啊捏著一個女人的身體,姿態就像是產房上的婦人,彷彿預言著出生。地上有許多大小不一的陶球,配合著藍色和黃色的光像是一顆顆星球。演出中看著演員和陶盡情的玩耍,像是穿著用陶製成如巨人般的大腳掌走在地上(可以想像大了二十倍的馬克杯敲在磁磚上的聲音),許多造型獨具的小小陶偶在演員的手上有了生命,他們推著地上的小小星球和觀眾互動,以及從女人「產道」(實為一洞穴)悠遊而出的小船,上面坐著一陶偶人以叉子為槳,在光中黑影漸漸蔓延,在如此巨大的包覆底下,我們成為小小的人。一切倚賴著演員與「陶」配合著光影和沒有語言的聲音製造出如遠古神話中的世界,我覺得這是此次演出空間感最強烈的一組。

夢想劇場的《丑角之夢》則帶我們到中古歐洲,木製質感的場地搭配溫暖的黃光,我們隨著小丑在真實與夢境之中,望見許多笑臉底下的小小幽默與嘲諷。精緻的服裝與道具以及純熟細膩的操偶,在觀賞中讓人驚奇連連(非常自然且精密),讓人印象最深的是靠近戲的尾聲小丑與他的偶一同飲酒,之後小丑本人套進了他身上的大布袋,「變身」成為他手中的偶,此時他成為「真正的小丑」開始以自身取悅觀眾。當下覺得相當可愛好笑,但在結束的剎那又覺得有些悲涼。那個偶的面具彷彿說著人面對這個外在世界的一種表象,在這半睡半醒間,小小的我和大大的偶。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因為在靠近戲的尾聲之前,許多細膩的物件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可以再更近距離觀賞(關於場地及觀眾席),感受或許又會有不同。

最後,由周東彥與兩位北藝大新媒系的同學(李國漢及薛詠仁)共同發展的《我和我自己的午茶時光》。結合了時下幾乎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為創作媒材,體現了都市人(或許要定義中產階級以上)對於時間與空間因變動過於快速而感到某種飄忽及迷離的生活感受。一走進書店後的小密室,看見三個白淨且穿著同樣白色襯衫的表演者,前面桌上放著電腦、手機、咖啡(以及與咖啡相關的器具)。隨著演出開始,現場煮滾的熱水與咖啡即時投影於表演者的白色襯衫上,視覺上像是胸腔沸騰著泡泡,搭配著水滾的聲音滲透出一種低限的焦躁。慢慢的,仿若進入了夢境一般的狂想,三人開始彼此拍照、自拍,和咖啡拍照……等,快門聲變成了音樂節奏,這不就是時下最常見「記憶」記憶的方式嗎?隨著表演者拿著手機與現場投影及一些事先準備好的影像互動,筆記、手錶、夜中俯瞰的城市、行徑中的車窗外與大海,層層疊疊,表演者直接在投影的介面上畫畫書寫,像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在紙上的隨意塗鴉。我們的生活,每一個在這城市所能觸及的這麼小,但我們的意識,我們所想的及曾經記憶的卻能無限寬廣。影像媒材透過手機更加的普及,但我們的世界好像就剩下手機了,這二十分鐘倒成了一種和自我生活的對照與對話。

觀賞的順序對我來說,恰好也是一種時光之旅,從神話到中古再到充滿科技的現代,站與站之間走在城市街道上,是呼吸,也讓觀賞下一個演出感官上有新的開始。我想其他觀賞順序的觀眾,一定也有屬於自己截然不同的感受與詮釋方式。觀戲成為城市一角的微米旅行,每個短短的二十分鐘如夢卻又因「親密」而如此真實。

(本文引自: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7884)

細緻且充滿人味「2013超親密小戲節:第一週溫州街區」 戲劇|當週評論|表演藝術評論台 文:謝東寧

細緻且充滿人味「2013超親密小戲節:第一週溫州街區」
發佈時間:2013/10/07

演出:荷蘭夢想劇場、無獨有偶劇團、狠劇場
時間:2013/ 10/04 19:30
地點:台北市溫州街區
文  謝東寧(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已經邁入第四屆的2013「超親密小戲節」,第一週選在台大生活圈的溫州街區舉行,三個20分鐘的輕巧偶戲(/物件)作品,但創作者的份量可一點也不輕,分別來自荷蘭的夢想劇場、無獨有偶劇團的鄭嘉音(/吳其錚)、及多媒體狠劇場的周東彥。三場形式各異、古典前衛兼具,內容充滿想像力的演出,維持了小戲節一貫的優質節目形象。

小戲節是一個細緻並充滿人味的藝術節,從自建的購票網、不同區的演出、不同的觀賞順序,到看戲移動時,帶隊者的街區導覽(還進行有獎徵答送禮物),各演出地的前台服務志工,及一本客製的看戲護照,雖然我們都知道劇場是一個手工業,但小戲節的繁複精緻手工程度,還是不禁要讓人佩服。

筆者在溫州街的順序C,首場在一個二樓客廳咖啡館,無獨有偶劇團演出《陶氣》。進入了小小的演出空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滿地的陶藝作品,主要有一棵半人高的樹,和兩位演員還正在捏塑的城堡,以及地上佈滿的陶製球體;兩位演員是這些物件的創作者,工作著就進入了作品的世界,有巨人的大手、大腳、人面鳥身人、咖啡杯人、船身人…等等,物件藉由演員雙手的操作,從靜態產生了動作及生命,而這也正也是偶戲(/物件)劇場的主要精神。雖然大多數片段,是陶藝創作者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現其作品,但一場突然間日光燈大亮,演員出戲,開冰箱拿出陶製水壺,一起喝水休息,然後再次入戲搬演的片段,用真實與虛構的轉換,再次說明了劇場的本質,所以與其說要搞懂,這齣戲說了什麼故事,倒不如感受,到底是什麼力量,可以讓這些陶器「淘氣」。

第二站是來自荷蘭夢想劇場的《丑角之夢》,一個比較傳統的物件小丑演出,創意、細節都很到位;小舞台上走出了一個小丑,他牽著一隻椅子狗,並從胸前的籃子裡,拿出各種小物件演出,最後戴上面具,成了一位王子。

第三站風格大轉變,多媒體狠劇場三位年輕斯文男生,坐在佈滿電子物件的長桌後,演出《我和我自己的午茶時光》。螢幕前坐著主角(其他兩人擔任協助操作與扮演),他們使用智慧型手機,用即時影像投影的方式,訴說這個「我」每天面對著無處可逃的電子儀器螢幕,這些螢幕並且構築了「我」的世界,但是到底要如何抓得住這些影像(虛擬/真實)呢?

周東彥團隊以簡單隨手可得的儀器,以一杯咖啡從煮到喝完的時間,一面暴露影像生產過程,一面以影像來構築故事,真實與複製同時展示,影像的權力關係毫不遮掩顯露,如此大膽地使用手機為物件劇場,整體來說還是相當成功。唯有內容方面,其乾淨感傷的故事,最後還是吃掉了真實,只能成為一齣多媒體的通俗劇,缺少了質疑面的辯證關係挖掘,是這個作品美中不足之處。

移動過程導覽至一處,台北瑠公圳的小段遺跡,雖然快速通過,但對照溫州街區各式冠上法文名的新穎餐廳、藝文氣質咖啡館以及其他種種,筆者更是渴望,剛剛的演出內容,可以真正地與此地的歷史脈絡連結,這或許也是小戲節今後可以發展的方向。

(本文引自: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7915)

捕捉藝術與生活交會的過程 2013超親密小戲節與華山藝術生活節 文化快遞 陳佾均專訪報導

捕捉藝術與生活交會的過程 2013超親密小戲節與華山藝術生活節
文/陳佾均 
圖/超親密小戲節與華山藝術生活節提供
發佈日期:2013/9/23

「作品」是藝術創作的具體表現,然而可把握的具象從來是藝術的全貌,也不是生活的。僅從作品的角度出發,可能會過分切割了藝術與生活、成品與過程。10月在台北同時發生、一小一大的兩個藝術節──超親密小戲節與華山藝術生活節,便跳脫了作品展演的取向;透過策展,試圖捕捉藝術與生活中難以具象的面貌,建立兩者之間流通交會的橋樑。

邊走邊看的迷你藝術節

超親密小戲節每年在台北挑出3個令人流連的小角落,各安排3齣20分鐘的演出。演出類型以現代偶戲與物件劇場為主,思考表演與物件關係的命題讓人與物的界線變得流動,邀請了更多不同背景的創作者參與。今年除了往年較熟悉的永康、溫州街區域,也拓展到大稻埕區。

演出在各個非典型的展演空間裡近距離登場,可能是咖啡廳、藝廊、古董店或其他意想不到的地方,讓觀眾體驗空間中微細的變化──表情、呼吸、光影、氣味,這些超親密的「小細節」。走出一場小戲,領隊帶著25名觀眾遊走於台北城,前往下一齣戲。15分鐘的移動也是城市的展演,觀眾走過街道,聽巷弄的故事,直到抵達下一個角落。

20多年前,策展團隊造訪了荷蘭的偶戲節,當時偶戲節編織在古城生活中的親密觀賞經驗給了他們大大的啟發與感動,此後,策展人石佩玉便一直思考這樣的觀賞方式在台北發生的可能性。2010年首屆的小戲節初試啼聲就展現了高度的創意、精緻度和組織能力,確認未來9部作品(3部國際邀演+6部國內創作)共81場演出,加上國際大師工作坊的架構,不僅得到觀眾的回響,也獲得官方與企業贊助的注意,這不計成本的功夫「戲」節才得以繼續。每一年,小戲節持續發掘新的特色角落、邀請不同的藝術家,並在宣傳配套上挑戰精進,今年也加入了英文導覽的選項,讓外國朋友也能夠參與。


「走路去看戲,看完戲再繼續走路」成了超親密小戲節一大精神所在。

思考現代偶戲的可能

小空間、20分鐘的小戲及城市行走等遊戲規則都是回到小戲節的核心;在條件限制下,參與的藝術家們必須回到創作最純粹的部份,無論是老手或新手,勢必要繼續反芻空間、物件和身體之間的關係。譬如今年二度邀請到國內兩位重要的偶戲工作者──台原偶戲團的藝術總監羅斌,和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藝術總監鄭嘉音進行創作。羅斌在精熟的操偶技術外,去年的作品紀念在種族屠殺中犧牲的孩子,今年《女人回家的地圖》則處理家與回憶的主題,開拓了偶戲內容的可能;鄭嘉音在首屆參與的作品中以生肉和秤盤重量操偶,今年的作品《陶氣》則少見地以陶製偶演出,在形式上的實驗精彩可期。 

「其實可以再度邀到兩位,一方面我可以理解他們答應的原因,另一方面,我也非常感謝他們可以在百忙之中要自己的團隊為小戲節空出時間」,佩玉說。她不諱言現代偶戲在台灣並不普及;在傳統偶戲與兒童偶劇之外,尋找自己的定位、實驗美學是台灣現代偶戲工作者很大的挑戰。即便是有自己團隊的創作者,也常因現實考量無法在團隊內進行實驗創作,而小戲節對有心持續開發新可能的創作者而言,就是一個機會。 

對台北「深情款款」

雖然選擇區域和使用空間是小戲節策展團隊與創作者一開始就必須處理的部份,但是小戲節的思維卻不是典型「環境劇場(sitespecific)」的邏輯。環境劇場的思維仍以作品為主,只是特別觀照展演的空間元素;然而小戲節作品在內容及形式上並不一定有共同的命題,在設定的遊戲規則外,一切由9位創作者自由發展。從策展團隊自稱是「一群愛偶戲愛藝術的人,對台北深情款款」,不難看出小戲節的主軸是從偶,以及所在地台北發展出來的。「除了家人朋友外,有時候我覺得台北只剩下這些小空間了」,佩玉說。 

「我們最早的構想是要在頂樓做,頂樓也是個應該很熟悉但又陌生的地方。在那裡可以看到城市的天際線,又能體驗台北市頂樓各種建築跟現象」。可惜頂樓演出困難重重,小戲節後來落腳在城市的咖啡店、書店與越來越多獨立經營的特色空間中。如同都市密集的頂樓景觀,這些微型空間也是台北生活的特色,「在咖啡店裡什麼奇怪的事都有」。藉由每屆小戲節的發生,策展團隊、創作者、觀眾與店家相互接觸,有時舊地重遊,有時發掘新朋友,而這些空間在演出前後仍繼續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 

今年,踏入大稻埕的小戲節也將首度因配合區域的生活作息而將演出時間改到白天。「小/親密」的策展精神,在藝術的探索外,分享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來自策展、來自創作者、來自觀眾、來自店家,而他們也因為小戲節相聚在一起。



荷蘭夢想劇場的《丑角之夢》結合默劇與特製的戲偶,加上劇團自製的面具及服裝,演繹自中古歐洲流傳至今的劇場鄉野雜談。


一個月的表演藝術慶典

由文化部主辦、表演藝術聯盟策劃執行的華山藝術生活節,是台灣第一次出現為期一個月的表演藝術節慶。官方辦理、超過400場次的盛大規模,與小戲節的運作邏輯恰恰相反,卻同樣回到藝術與生活相會的諸多可能。4年前設立的華山藝術生活節旨在推廣表演藝術,一方面以類似國外藝術市集的方式,將國內表演藝術作品引介給國際策展人、爭取團隊巡演的機會;同時在售票演出外,規劃豐富而密集的免費活動,包括戶外演出、讀劇、展覽、分享講座等,期盼讓藝術能夠走入更多民眾的生活。 

改變觀看的、生活的行為

在首屆打下基礎後,藝術生活節自2011年起,有較充裕的時間思考整體規劃,在實踐上更加活潑,得以走出傳統活動的框架。譬如去年便將原來設定為開發潛力文創商品的「虛擬交易所」中的商品提案轉變成關於藝術生活或行為的提案,「我們覺得概念性的交流會比和商品的連結來得深。」策劃團隊的趙智漢(阿漢)和陳柏潔表示。去年最獲得民眾青睞的提案包括︰「13歲以前參與表演藝術對你的未來有什麼影響」、「給你一雙翅膀吧(體驗五官不同感受方式的提案)」及「和表演藝術工作者一起喝台啤」等。「我們從獲獎提案中觀察到民眾的兩個傾向,一是對脫離日常、擺脫我現在樣子、投射進入另一種形態的期待,還有觀眾對表演藝術幕後工作的好奇」,柏潔說。 

這項觀察與藝術生活節的策展思考不謀而合。藝術生活節期盼透過不同領域的交流,激盪出更多表演藝術和生活互動的可能性,因此在策展初期便邀請建築師龔書章等不同背景的老師參與。擔任藝術大街空間設計的龔老師認為,要改變看待事情的方式必須先改變行為,而空間的改造便能影響行為的轉變。於是他在裝置小屋中設計了歷年回響熱烈的透明畫室。在透明空間中,作畫的人構成一幅場景,而觀看者同時亦為生活場景的一部分,兩者不再二分。帶著表演藝術的思維,生活的場景也可以不一樣。


黑眼睛跨劇團的《活小孩》是獻給大人的療癒之旅的演出。

藝術雙向交流 生活「藝同作伴」

持續思考藝術與生活關係的藝術生活節,今年以兩位相互擁抱的巨人為主視覺,突顯打破表演藝術框架,進行雙向交流的思考,讓表演藝術和民眾「藝同作伴」。譬如策展人林人中策劃的兩個新項目「大藝術家夜總匯」及「可以NG劇場展」,前者邀請多位表演藝術工作者同台,針對如自己喜愛的角色、對旅行的熱愛等4個主題與觀眾交流分享;後者則公開綵排過程,讓觀眾體驗表演藝術作品形成的過程。 

兩個項目皆回應對民眾對表演藝術的好奇,在推廣並慢慢建立基礎後,進一步揭開表演藝術工作的面貌。從幕前到幕後,從藝術到生活,透過一點有趣的遊戲規則,激發表演藝術與生活在展演以外的更多可能。這樣的嘗試成為貫穿所有活動規劃的策展精神,參與的藝術家不再直接以完成的作品示人,而是透過生活啟發、工作過程展現自己的思維與價值;以生活經驗為出發的設計,也是給觀眾的一份邀請,期待觀眾有更主動的分享。

藝術節作為實驗的平台

藝術生活節同時也透過焦點劇場及創意小劇場兩項售票演出的企劃,讓優秀且深具潛力的作品能再度演出,接觸到更多的觀眾。本屆邀請的兩部作品皆具備走向更廣的觀眾群的潛力︰創作社《我為你押韻──情歌》是新秀劇作家馮勃隸台北文學獎的得獎作品,融入台灣當代年輕人的情歌記憶;金枝演社的《幸福大丈夫》是「浮浪貢」系列的第四部曲,以阿才一家人貫穿的「浮浪貢」系列,持續透過同一群角色描述台灣不同時代的生活故事,結合觀眾的生命經驗。兩部作品都禁得起票房考驗。由於場租壓力,即便是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仍讓表演團隊不敢輕言重演,焦點劇場便希望在這方面助團隊一臂之力;同時,透過依票房比例補助的方式,激勵團隊積極嘗試不同的宣傳策略,促進團隊未來的獨立發展。 
由容淑華老師策展的創意小劇場,今年則以女性創作為主題,4部作品形式各異,包括偶戲、實驗崑劇等一般觀眾或許比較不會接觸的類型。策展人希望透過本次的策展,讓大家看到最具原味的創作,並鼓勵大家多多嘗試不同的劇場作品。

關注過程 長期耕耘

今年都要邁向第4年的兩個藝術節,雖然一大一小,不過都將藝術節慶本身視為提供創作者實驗的平台;在理念上打破以作品為策展標準的思考,不僅對創作者,對觀眾及策展團隊也都是一個深富意義和趣味的挑戰。體會藝術作品形成過程的企圖,終會觸及觀演各方的生活方式和思維價值,兩個藝術節在這方面各有不同的突破。譬如小戲節中的城市小旅行見證了師大和永康區域都市生活的變遷,以及合作店家經營理念的轉變。思考生活與藝術之關係的同時,這樣的策展方式也帶著我們看到人與環境的變化。 

華山藝術生活節聚焦於藝術創作本身的過程,透過這個視角更接近表演藝術的核心。「光從結果是看不出發生了什麼事的」阿漢和柏潔述及開放排練的想法時說道,「看著演員在一直重來中細微的變化,觀眾也可以看得更細、有自己的想像和更多的期待」。過程,而不是成品,可以捕捉到表演藝術裡發生於人與人之間、那些有時無以名狀的經驗與感受。超親密小戲節與華山藝術生活節雖然運作不同,但在策展的價值上皆趨向關注這樣的過程,所以他們一年年秉持著同樣的理念,持續回顧和實驗,並期待參與的創作者/觀眾能讓這些在藝術節慶中發生的種種嘗試在未來繼續發酵,無論是在下一個創作裡,或在生活之中。 

超親密小戲節
時間│10/4(五)~10/13(日)
地點│請上官網查詢www.closetoyoufestival.com
電話│02-2337-8859

華山藝術生活節
時間│10/10(四)~11/3(日)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台北市八德路一段1號)
電話│02-2707-1336

(本篇亦刊載於休閒藝文|生活|鉅亨網 http://www.cnyes.com/life/Content/20130924/khabokuodr30r.shtml)

秋天小旅行 鑽進巷弄裡看戲 藝文速寫|音樂筆記簿|欣古典 陳思瑜報導

秋天小旅行 鑽進巷弄裡看戲
 陳思瑜
 十月02, 2013






開創荷蘭紙劇場新概念的大師Frits Grimmelikhuizen,因為小戲節而才首次來台演出。(飛人集社提供)


覺得在劇院裡正襟危坐看舞台劇不自在嗎?那不如到茶行或古董店裡看戲吧,今年已經邁入第四屆的「超親密小戲節」,依舊要帶著觀眾在一個又一個的特色空間裡,透過迷你偶戲,進行一場奇異的城市小旅行。

開創荷蘭紙劇場新概念的大師Frits Grimmelikhuizen,因為小戲節而才首次來台演出。(飛人集社提供)


今年「超親密小戲節」選擇在台北市的溫州街區、大稻埕區、永康街區舉辦,主辦單位飛人集社在每一個街區裡,各找了三個富有人文特色的場所,並在各場地裡上演一部20分鐘的迷你偶戲,且在場地與場地間移動時,還有演員充當導遊,拿著小旗子帶領你前往下個看戲地點同時,順道告訴你街區過往的歷史故事。

「超親密小戲節」雖然劇長迷你只有20分鐘,但規模可不迷你,策劃團體飛人集社不僅向台灣偶戲大團導演、小劇場資深導演等提出創作邀請,也向外國偶戲團隊邀展,今年將有開創荷蘭紙劇場新概念的大師Frits Grimmelikhuizen,首次來台演出、以及將默劇與偶戲結合在一起的荷蘭夢想劇場《丑角之夢》,和美國克里斯葛林與艾琳歐爾與台灣創作家共同打造的《蛇來的那一天》。

會想要做這樣的「小戲節」,策展人石佩玉說,她曾經在荷蘭參與過這樣的藝術節,當時她就對像這樣劇作與觀者間,近距離的演出模式印象深刻,回台後她認為,台灣有不少富有人文氣息的特殊空間,也很適合做這種特殊的看戲體驗,石佩玉說,只要是有人文氣息,又不失自我特色的場地,就可能是他們的演出舞台,不管是古董店、咖啡店、還是畫廊,通通不設限。

不過,創意與現實始終存在一定的落差,石佩玉坦言,並不是所有店家都接受劇團在自己的營業場所裡演戲,就算接受他們的提議,演出型式也會受到某種程度的限制,石佩玉期許透過小戲節的展演成果,能讓外界了解戲劇與生活空間,是可以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她也希望小戲節有天,能夠跨出台北,走進台灣各個特色角落去演出。 

2013「超親密小戲節」介紹影片

圖輯:2013超親密小戲節 Close to You |精選圖輯|即時新聞|中時電子報 陳麒全攝


圖輯:2013超親密小戲節 Close to You
發佈日期:2013/10/2

2013超親密小戲節即將於10月4日到13日熱鬧舉行,荷蘭藝術家 Frist Grimmelikhuizen 帶來承傳百年的紙劇場(也稱為玩具劇場),屬於台灣少見的偶戲創作形式。甫得世界劇場設計金獎的新銳多媒體劇場導演周東彥,也為大家介紹關於「偶戲」的全新思維,更把多媒體、應用程式app的技術運用其中。


國內創作者台原偶戲團的羅斌與伍珊珊將運用光影技法的偶戲,充分表達女性內心慾望的演出。(陳麒全攝)


回家的路在生命地圖上是一條很重要的路線。在路途中,我們有時回憶起過去的成長經歷,在想像中回家;有時則檢視當下的生活。在《女人回家的地圖》這齣戲中,我們跟著一個女人走回家,陪著她回憶她的生命歷程。(陳麒全攝)


荷蘭經典大師Frist Grimmelikhuizen演出流傳歐洲已久的紙劇場。(陳麒全攝)


《循環 The Cycle of Things 》荷蘭 克林姆紙劇場(Frits Grimmelikhuizen)(陳麒全攝)